百姓口述史:三十年来八次搬家,居住环境越搬越好

讲述人:樊金如,55岁,兴化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
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诗圣杜甫的诗篇,表达着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心愿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们的住宅环境越来越好,选择也越来越多,让更多家庭实现了这样的美好心愿。

30年来,我已经搬了八次家。从租房,到买廉价房,再换到现代的商品房小区。每一次搬迁,既是我家一段难忘的回忆,同时也见证了家乡不断发展的历史巨变。

租房:给人家看房子,还缴房租

我的父亲是安徽一煤矿工人,母亲在兴化农村种地。1981年10月我应征入伍,一个月津贴7块钱。到了1982年,涨到了每月10块。

1989年,我与妻子结婚。当时,我还在部队工作,没有房子。妻子娘家住在兴化城中心英武路系马桩巷15号,妻子20多平方米的小屋成了我们的婚房。卧室仅仅能放一张小床,来人到客,晚上就在客厅放张折叠的钢丝床。

当时,我的想法就是等着转业以后,也许可以分到一套公房。

婚房太小,后来,我们到妻子单位附近的临城乡西五里村租房居住。这户人家出去打工了,家中平时没人住。每月25日,妻子将20元房租交给房东的奶奶。亲友们都拿我们开心:“给人家看房子,还缴房租。”

买房:8000元买了棚住区

妻子怀孕待产了,老家有规矩,不好在人家房子里生孩子。

1990年,在亲友们的支持下,我们七拼八凑了8000元,在兴化城北新村买了两间房子,一间在路北,一间在路南,共23平方米。

这是拆迁前的棚住区,相当简陋,有几处见了天。坐在家中,能从房顶看到亮光,房门只有1.6米高。

朋友到家中来玩时,都要低头进屋,不忘调侃一下:金如架子大,到他家来就要低头,不想礼貌也要礼貌。

儿子3岁时,就能从路北的房子立定跳,一下子蹦到路南的房子。日子虽然艰难,也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。

换房:4万多买了一套安置房

1992年,兴化城北新村进行危房改造,我家也列入危房待拆迁之中。我们搬到英武路英武大楼34幢,租了二楼一户人家的一小间,有6个平米,能放一张床和一张桌子。月租100元。

危房改造工程完成后,按照兴化城市居民人均13.5平米的标准,我家享受40.5平米的成本安置价。

想要增加面积,就按市场价计算,市场价是成本安置价的3倍,显然有压力。好在这时乡下亲戚手中已经有了钱,早已超越了改革开放初期的“万元户”了,小舅舅、四叔叔一共借了6000元给我,我们总共花了4万多买了一套59平米的房子。我们对着两室一厅进行了简单装修,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。

老岳父一高兴,也搬到了我家。客来客往,好不热闹,小侄女来了都不想走,非要我让太阳能“下热雨”,好让她洗澡。我的家第一次让我感觉到了安逸舒适。

转业:置换了一套90多平米的房子

1999年9月,我从部队转业了,没能赶上福利分房的末班车。儿子也大了,城北新村59平米的两居室实在太小了。我转业有一笔安置费,就采用“三个一点”(个人多掏点、单位出一点、政府照顾点)的办法,花了11万多元在兴化海池公寓买了一套90多平米的房子,还有近30平米的车库。

这套房花光了我所有的转业安置费、住房公积金。让我自豪的是,这次买房我们没有向亲友借钱。

最难忘的是,当年,妻子的兄妹7人都在找地段、看户型,大家都在为一个崭新的家努力着。年初我最先拿到钥匙,装修的速度要快些。我跟岳母开玩笑,“我与孩子他舅家同时搬家请客,你上哪一家?”丈母娘认真地说:舅舅家为大。

当年国庆节,放了鞭炮,请了客,我们住进了新房。父亲数了数,很惊奇,“你这家里有36个开关插头。”

希望:孩子在哪,家就在哪

为了让儿子能上心仪的中学,2004年秋天,我又搬到兴化楚水实验学校附近。房子与学校的直线距离只有200米,从南阳台可以看到学校的高中部,从北阳台可以看到学校的初中部。儿子每天上学后,我常常在阳台上眺望学校,充满着新的期待。

2009年,我又搬家了。兴化昭阳路楚水湾雅居,三室一厅,129平米,另有车库。临水而居,对岸就是刚刚建成的板桥竹石园,家的环境和小区环境更加优良。

2016年,给儿子在兴化文林景苑10楼买了房子。在楼上,能看到我们结婚时在西五里村租的平房。儿子结婚了,他们出去旅游,按照风俗,新房不能空着。我和老伴就住到小高层里。孙女出生了,我们一大家又住回到楚水湾雅居,多层生活还是方便些。

今年,儿子调到泰州工作,将文林景苑房子卖了,我又出了15万,让他们在泰州买了房,120平米,三室一厅,两个车库。

我从一个无房户,搬了八次家,现在连儿子的一共三套房,这是我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
我想,在我工作40年时,我或许有第九次搬家,就在儿子的新家附近。有一种爱叫放手,我们就在他身后。

小家之变折射国家之变,感谢改革的年代。我感恩,我满足。